- 道德经第十四章泽光书院全文?
- 道德经十四章绳兮不可名?
-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译文?
- 道德经第十四章理解和感悟?
道德经第十四章泽光书院全文?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道德经十四章绳兮不可名?
绳绳兮不可名,是《道德经》第十四章中的一句***。要理解这句***的含义,要和前边的***连起来,更为详细。前边***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主要说明道无色无形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这三者也无法究竟询问,因为他们原本就混为一体。
它外显不是很亮,隐含也不晦暗,并且生机勃勃,连绵不断,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好象没有具的形状存在一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绳绳兮不可名可理解为生机勃勃,连绵不断,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译文?
道德经第十四章的原文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静而德光,徐徐常而思深。
又以其昏,甚爱此光,照之不可见名曰追,随之不见其后名曰悠,执之不得其章名曰微。
此夫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者也。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垢,是为天下王。
” 这一章阐释了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引导我们顺应自然、不以力争胜的思想,夷、希、微三者合而为一,有着无限的包容性。
圣人言行合一,具有高尚的德行,赢得了万众敬仰。
第十四章的原文和译文如下: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密密,不可名状,绵绵噫噫,中有象无像。
胡沙涅盘,不可以托兴;约指素丝,不可以策勇。
译文:把它视为不可见的,名为朴素;听之不闻,名为稀薄;搏之不爽,名为微小。
这三者不能理解。
故混为一体。
其上不光亮,其下不昏暗。
凝重如绳,似有似无。
漫无形象,中有象无像。
霍沙对接,不可用力。
约束素丝,不可故作勇士。
道德经第十四章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眼看却不见,名为朦胧;
耳听却不闻,名为微幽;
捕捉却无法得到,名为微细。
这三者无法精确描述,故混淆在一起。
它不闪烁也不昏暗,
细节难以言述,最终回归于无形。
这就是形而上的虚无,是对无物之象的呈现,也是对开悟状态的描述。
眼见它却无法捕获其核心,跟随它却无法看到其后。
坚守古老的道德之道,以驾驭现代的一切。
当我们清晰认识古代的起源和根源,这就是道德之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理解和感悟?
这一章强调了“无”的概念,描绘了人们对于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的认知难度,如夷、希、微等。但是,这些看似模糊不清的概念,实际上是无处不在、深刻而真实的。它们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同时它们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形状,因此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最后,这些概念都归于“无物”,也就是没有任何实质的东西,只是一种混沌的状态。
在这个章节中,强调了古老的道德规范和现代的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尊重古老的道德原则和教义,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现代世界的运作方式,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这种方法是基于对于过去历史和经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就是所谓的“道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