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老架一路和杨式85式太极拳相比,哪一套太极拳养生效果更好?
1990年,我把当时流传的各类武术门派作了个小分析,自然包括眼前知道的各太极流派,和形意拳、八卦掌。还有某些所谓外家拳的见之于报道的各路武术家,对比了他们的终年。***说,“盖棺定论”,武术能不能养生,看练它的人死的时候,年纪大不大。当然我也寻求其它养生方法,做了对比对比吧。陈氏太极洪均生是活到了九旬,其他没有能过九十的,平均年龄在七旬上下。杨氏太极有几个,跟陈氏太极比,差不多。吴氏太极在民国后期涌现了大约七八十个练长寿的,新中国以后,平均年龄在九十多的。武氏太极从创始人到第三代,高寿的也很少。但有年过八旬的,九十多的也有。孙氏太极练形意八卦太极都有,混练的多,长寿是因太极还是形意八卦,不好说。但练形意拳的人长寿的比太极拳的反而多。八卦掌里面长寿的有,到九旬的也有。比太极拳的稍多些,比形意的少。大成拳的跟吴氏太极相似,涌现一大批九旬寿星。太极门的赵中道,终年119岁。八卦门的吕紫剑,终年119岁。形意门的也有活过百岁的。岳氏鹰手的杨俊峰终年108岁。大成拳的秘静克,前两年健在,最后的消息是104岁还在。三黄炮捶的宋月伦,98岁还在练石锁。修***密宗大圆满瑜伽术的贡嘎活佛,110岁还在做法事。禅宗先辈虚云上人终年120岁。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印度,他的唯识宗导师戒贤法师,113岁还在等玄奘的到来。小结如下:吴氏太极拳养生效果优于今天的杨氏太极、陈氏太极。如果以吴氏太极原来的名称(杨氏老架太极班侯架)来说,是不是可以理解,杨氏太极养生效果优于陈氏?个人以为,养生效果以禅定为至上,其次是形意,八卦,太极。大成拳可以看做是形意拳的一类,同样,心意拳也可以看做是形意拳的一类。练武术的平时运动量不过度,比普通人寿命长。就如同乡间老农身体、寿命超过城市知识分子一样。古人以为:仁者寿。个人观点,抛砖引玉。
陈式太极拳舒展大方,发劲呼声有力,动作缠绕复杂,比较讲究跨腰合力。有较多的发力,刚猛有劲。
杨氏太极拳讲究动作柔和,讲究节节贯穿,上下相随,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为令,气为旗,比较讲究内气内动,神意化合,讲究借力打力,四两拨千金,与现代推行国家简化套路比,传统杨氏太极更求外三合,内三合(意,气,力),外形上从最初的大开大合,到境界更高的无圈无形,外动和内动的神意之合是高境。杨氏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庸之道,讲究内含,讲究守中,不主动改击别人。
从武术本身讲,陈式,杨氏都是太极拳的优秀品种。单从养生来说,内气是人的最好能量,五脏调合,三花聚顶,气走丹田,运气如九曲行珠,每个细胞都充满能量,并且敛于骨行于筋膜,节节松空,延年益寿不老春。发力是消耗能量的,也带来脏器的损耗。
基于以上特点,智者自会找到答案。
《拳经》第一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大部分能做到柔,能做到节节贯穿,轻灵,少而少之,好老师太少)。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有做到内动的拳友又有多少,入太极真谛之门者,放眼国内,其实少之又少)。
没有内的太极拳,其实就是一段操。
望拳友虚心学习,早入太极真谛之门。
想真心练好太极拳的朋友,要明白一个理,练拳要练功,这个功就是内功心法和功法。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从太极混元桩功开始,我们不断推出太极重要价值内容。
第二,架势过低,重心过低。
谢谢邀请。
陈氏太极拳74式和杨氏太极拳85式对养生来说都很好。都是柔中带刚、以意领形,运形以通,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仅仅以外形的差别区分陈氏、杨氏,说明在“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上有待于提高。
陈氏太极拳也可以柔打,杨氏太极拳也可以刚打。年龄不受限制。我们的拳友中也不乏75岁、80岁的人打陈氏太极拳的人。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同时习练的人。
关键在于把习练太极拳的目的定位准确,是为健身而练还是为搏击而练?为搏击而练还是不要迷恋太极拳为好。我个人认为太极拳的发力运力总是有个时间过程,如果想用在搏击中,搏击双方都有瞬息万变的急速运动中没有调整好最佳姿态的时间,哪怕0.3秒时间。要达到力随意发的程度的人万里挑一,十万里挑一。
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重在健身,可以掌握一些攻防擒拿的方法,但目的仅仅在于做好动作,动作的准确,而不是为了达到搏击或抗击打的目的。
本人的这番议论,仅仅是围绕着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哪个更好展开,没有涉及到“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可能会使有些网友失望。欢迎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sdaojiao.com/post/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