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解释碱性体质和酸性体质?
中医是以《易经》理论为基础,全本《黄帝内经》都贯穿着《易》的“阴阳五行术数″的理论指导。所以中医只讲阴阳五行术数,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病证、体质等等。不谈酸碱性,也不等于人体沒有酸碱性。只是以酸碱作为划分标准是沒有抓住人体疾病的本质,以此标准来划分必然错误百出,乱了套!《易》是中国古圣观天地察人情而发现的宇宙最基本的规律,是万物之共性的根源。以此为标准来划分区别事物人体等等,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会有正确的区分和对策。西洋思维重局部重细微,往往看不到大局。“只见树本不见森林″,必然有失正确性。而中华思维能观宇宙之大局,能明方向辨真伪却不重局部枝末之变化。正如:中医的阳性或阴性体质的人,都可能出现酸性或碱性,所以以酸碱为划分标准就不能区分阴阳之别,下药必错。又如西医总叮嘱人们多喝水,岂知寒湿体质的人忌多喝水。就是因为西医的基础指导思想有误,不遵《易》指导,其他之一切均是乱了套!
碱性和酸性体质是希腊的古西医,跟我们的中医理论差不多,后来希腊古西医希波克拉底在这基础上完成了古西医的液体学说,即人体由血液、粘液、黄疸、黑疸平衡体液组成,这点上跟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也差不多。
所谓的酸碱体质,这个概念都是被市场上卖保健品的以及净水器的商家炒作的产物,根本不存在这种体质分类。
人体血液PH值正常范围在7.35~7.45的弱碱性内环境,并且机体有一套很完善的系统来维持这个平衡,比如通过胃肠排泄、呼吸排泄以及肾脏代谢排出酸性废物。如果低于7.35,人体就会出现不良反应,严重就会出现酸中毒,危及生命。如果高于7.45,就会出现碱中毒,同样会危及生命。
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北京中关村医院科副主任医师苏明山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董行运介绍,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体内不可避免地产生含酸的代谢产物(碳酸、乳酸等)和碱性产物。但人体有三个调节系统可以进行酸碱平衡,肾脏可以通过尿液排掉多余的有机酸,呼吸会快速排掉很多酸性成分,体液也会中和酸碱平衡,因此正常生物体的体液酸碱度(PH值)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体质不会是酸性的。”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尹志超也表示,中医方面并无“酸碱体质”之说,只能说人体在摄入过多酸性物质之后,可能会出现“阴虚”症状,诸如虚热、盗汗、睡眠不沉等症状。不过,出现这些症状并非都是酸性在作祟。 ”
酸碱体质,一直就是个伪命题!凡是宣传酸性体质易患病,服用某保健品或用某净水器就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度,达到酸碱平衡的人,多是别有用心或被虚***信息蒙骗的人群。在虚***信息满天飞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擦亮眼睛,相信权威机构的分析,保持清醒的头脑!
中医没有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说法的,西医才讲酸碱。西医有酸中毒和碱中毒的诊断与治疗。酸中毒分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也是分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实际上低水平的代谢性酸中毒就是中国人说的“酸性体质”,低水平的代谢性碱中毒就是我们说的“碱性体质”。
那么是否存在低水平的代谢性酸中毒(酸性体质)?
当然存在(酸性体质)低水平的代谢性酸中毒。下面摘录《酸碱失衡及治疗》(第157页),【这里我们讨论的是摄取典型的现代美国食物的人们的酸碱生理学问题,由于这些食物的性质以及老龄化的效应,很多原本健康的成年人经受了慢性、进行性的、有害健康的高氯代谢性酸中毒。同时我们发现这些人从现代食谱中获取的营养不能使机体出现遗传选择上理想的轻度代谢的内环境。现代社会的食谱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反应了由前农业时代***-***集型碱性食谱向现代农业酸性食谱过度的趋势。】摘录《酸碱失衡及治疗》(第159页),【饮食结构差异造成的NEAP(内源性酸的净生成)的微小差异也能使得健康个体之间血[H](氢)和血浆[HCO3-](碳酸氢根)产生差异。实际上,由饮食决定的NEAP产生的幅度决定了人们代谢性酸中毒的不同程度。】酸性体质是存在的。
“酸性体质”对健康有危害吗?
摘录《酸碱失衡及治疗》(第158页),【我们将讨论一些由前农业时代向后农业时代转变过程中,食谱变化导致的病理状况;阐述食物引起的,随年龄增长而加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状态、缺乏碱中毒状态,同时伴有食物中K+缺乏;以及以上情况对老龄相关疾病,如骨质疏松、泌尿系统结石、高血压、卒中、肾功能不全等的致病作用。】“酸性体质”对我们的健康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酸碱失衡及治疗》科学出版社出版。 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26个国家作者的帮助下编写的新书。被美国医学院协会***(Joedan J . Conhen,M.D.)誉为关于酸碱平衡领域的一本新的百科全书。
本书:可供临床各科医师、研究生、进修生参考使用。
作者介绍: F.John Gennari 美国柏灵顿蒙特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Horacio J.Adroguc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贝勒医学院教授,肾脏科主任。 John H.Galla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名誉医学教授。Nicolaos E.Madias圣伊丽莎白博爱医疗中心医学部***,塔夫茨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
中医方面并无酸碱体之说,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体内不可避免产生含酸的代谢产物和碱性产物,但人体有三个调节系统可以进行酸碱平衡。肾脏可以通过尿液排掉多余有机酸,呼吸会快速排掉很多酸性成份。体液也会中和酸碱平衡,使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一7.45的弱碱性状态。
所谓的酸碱性体质可能是商家近年来不断向消费者灌输的一个概念,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认为人体液偏酸会导致人的免疫力降低,易患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由此一些保健品宜扬排酸功能。部分美容院也推出了海藻排酸项目。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从根本上否认了酸碱体质说法,目前医学界尚无“酸碱体质”的说法。
身体多种体质共存,寒热兼杂,如何调理?
多种体质共存肯定是虚的症状!虚火旺兼有部分脏腑器官有寒症。应该改善代谢循环为主,适当的降火,之后再适当的去寒。
常规我会根据个人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决定食物的选择。我现在就按比较虚弱一点的状况来说说我的调理建议吧。
选择黑米二份,黑芝麻一份,玉米一份,燕麦一份,核桃肉一份混合,每天取三四两煮粥吃,主要是达到补肾补充多元植物***营养物质的结果!选择金龙鱼黄金比例调和油与橄榄油混合做为食用油,这样的组合就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当然饱和脂肪在正常的动物性食物中会足够的。常规的蔬菜水果,薯类蛋奶类按照正常的摄取!
全面的补充均衡的营养补充食品,特别是首先要补充天然的B族维生素,这样可以有效的降虚火与改善基础代谢与能量代谢。补充优质的蛋白质粉,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这样可以快速的提升身体体质!
如果虚火严重的,等到体质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可以选择黑豆,麦冬,金银花,甘草等各取适量煮水代茶饮,可以有效的加快虚火的清除。等到身体没有虚火之后,就可以选择补肾,补气血,去湿的食物,这样就可以逐渐的改善寒气,湿气重等不良的体质状况!
身体多种体质共存,寒热兼杂,病·根极可能是劳损,散淤排淤是根本的调理办法。
过劳生淤,淤积而损。劳而淤,淤而积,积而压,压而阻,阻而损,劳损也。
劳损起因,一是S型脊椎(特别是腰、颈部位)偏心过载,受人体构造所致,***不可避免;二是习惯性姿态过载,比如长时间在某个姿态上,相对静止,活动不足;或运动超限,劳力过度,等等。
劳损,集中发生在,脊椎相关的关节和肌肉。这个区域,是人体机械运动的活动轴心,关节、肌肉细密,活动幅度相对最小,活动方向单调,易生淤,难排淤,故劳损集中。
劳损的影响,范围由小到大,层面从生理到心理,比如寒热兼杂,体弱多病,亚健康;身心疲乏,压抑郁闷;或暴躁易怒,进退失据…
寒热兼杂之调理,本质上是削减劳损,必须从散淤排淤入手,办法是“内练一口气”,其核心要义是:让脊神经(中枢)附近的背、腰、臀、颈肌肉和关节(劳损所在),在不常运动的方向运动起来,扰动瘀阻,散淤排淤,解放神经血管,免疫系统随血流充分护卫,从根本上治病防病,康泰自若,生命自如。
内练一口气,招式很多,站、坐、卧、行、驾驶,都可以练…参见11月14日,5月26日,我的主页,然术全本,拿走不谢;然术效果,杠杠滴。
内练一口气,不拘泥于各种套路,也不要管那些神神秘秘的功法,然术已揭示其本质,涵盖其招式。
多种体质共存,寒热兼杂,社会上有很多调理方法,到底行不行,特别提示如下:
·理疗行吗?其实都不对劲。
1.按摩、拔罐、刮痧、火疗,隔着皮下脂肪,扰动不了沉层肌肉、关节里的淤阻,不能散淤排淤,无效。
2.针灸、针刀,只能局部***、破损淤阻,缓解症状,不能全时全面散淤排淤,从根上防治劳损。
3.牵引,倒是抓到了根本。与其求医,不如求己,“内练一口气”,简便实用,自主散淤,持续排淤,终身受益。
·中药怎么样?加大活血化淤的剂量,试试无妨。
“热则泄之,寒则温之。"一体之内,为什么会寒热兼杂?经络堵塞不通也。
可用艾炙、针灸、按推、运动锻炼等方法方式疏通经络加快气血循环流通,多晒太阳多吃温、热性食物等驱寒祛湿。
最近有[_a***_]跟我倾诉,说她自己身体极其复杂,好像科普文章里面讲的各种体质都有,对照自己,好像阴虚阳虚都有,又有脾虚,又湿热,气血瘀,这些情况都有存在;平常对自己的身体很在意,对照各种养生方法也有做了尝试,医生也看了不少,但是效果不大,身体症状没有多大改观。
其实在现实之中,以上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很多患者会出现阴虚阳虚同时存在,又有寒热兼杂的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容易出现喉咙疼痛,口腔溃疡,心烦燥热,但是吃点清热的中药,又觉得体寒容易腹泻,四肢冰凉。
寒热错杂证,中医治疗确实比较难以处理,但也不是没有办法,中医在很多年积累之中,自古就有一些可行的方法,比如引火归元是一种思路,用潜阳封髓丹;伤寒论里面治疗中焦寒热互结证的,可以使用甘草泻心汤等。
但是体质情况复杂的话,一些基本的养生方法,还是要遵循,比如保持心情平和安定,遵循自然规律,作息有时,饮食有节,就能够使各种复杂的体质状态趋于平衡,达到康复养生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配合用药,才能够锦上添花。
多关注,订阅查看更多中医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sdaojiao.com/post/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