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有哪五个观点?
大家好,又到了半夏的分享时间了。今天半夏要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医养生的几个观点。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1、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2、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和情志变动,而达未病先防之目的。
3、意志现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4、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此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5、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中医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那就关注我吧!
古代人读书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谢谢邀请!
古代没有电,没有风扇,没有空调,读书人三伏天确实不好过,但古人也有自己的办法:
以下几种应对酷暑方法连现代人看了都要称奇:
1、静坐,所谓心静自然凉,白居易曾写诗:“***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2、摇蒲扇、折扇、羽毛扇,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贵族,都离不开这个。
3、自动风扇,在西汉,长安有位能工巧匠,为了祛暑,把7个一丈长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据《西京杂记》记载,这把扇子“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人操纵,可以让满厅堂的人都感到凉爽,这应该是吊扇的鼻祖。不过要苦了摇扇的人。
4、唐代的时候还有一种“凉屋”或者“凉殿”。就像现在的空调房。凉殿常傍水而建,***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产生风力将凉气送入殿中。并用水车把池水运到屋顶的水罐中,让水从房檐四周徐徐流下,回到水池,如此循环,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得到降温的作用。
5、古人也有“冰箱”,商周时期,富贵人家就已经懂得贮藏冰块。叫“铜冰鉴”, 明清时期,***宫殿房间内出现了贮放冰块的木柜,上面镂空,当冷气出孔;中部空间可储存食物、冰镇西瓜、冷饮。古代人会在冬天时***集冰块,夏至之后拿出冬天储藏好的冰块以“消夏避暑“。
6、另外,哪儿凉快呆哪儿去,找个避暑山庄,躲过三伏天再说。
所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古人的智慧你千万不要怀疑,人类也就是这样不断进化,发展过来的。
我是衔笔书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对衔笔本人来说,三伏天是全年里最为难熬的日子——原因无他,就是怕热。
每到此时,衔笔就会化身成为“死宅”一枚:吹着空调,喝着“冰阔落”,除非停电,否则没有任何力量能将衔笔从空调房里弄出去~
然而,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三伏天的呢?
首先,古人首选的还是物理降温手段: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抵都离不开扇扇子、睡竹席、躲阴凉等等办法,当然,有钱的人还会在冬天存储冰块,等到夏季,放进冰鉴中使用,但毕竟消费太高,难以普及,这里暂不讨论~
其次,古人还有一招避暑方法——吃。
从汉代开始,夏天到来时,老百姓就经常在劳动之余,“烹羊炮羔,斗酒自劳”,虽然听起来似乎不太凉快,但华妃娘娘都说:“夏天本就食欲不振,若再不吃点好的,就更吃不下饭啦!”
所以,汉代老百姓的做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以毒攻毒”式的食疗办法更上了一个台阶。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人习惯“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在大夏天,吃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饼,出上一身透汗,听上去与重庆的同学们夏天吃火锅的做法颇为相似呢~
在宋朝,一来物质大丰富,可选的消暑食物增多,二来满身大汗究竟不够雅观,这时候的人们就开始选择将时令蔬果加入食物当中,作为消暑之用:“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膳中录》)
若是还觉得不够凉,还可来个冰镇:“雪槛冰盘,浮瓜沉李......包鲊新荷”(《东京梦华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时,西瓜已经出现在了人们的餐桌之上,“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秋熟》),自此千年以降,西瓜作为消暑神器的地位,至今无可撼动。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药的理论进一步发展,许多“药食同源”的物品都被引入了百姓的夏日菜单之中,例如——
莲子:“六月盛暑, 食饮最喜清新。 京师莲食者二; 内河者嫩而鲜, 宜承露, 食之益寿”(《帝京岁时纪胜》)
紫苏、甘草、藿香:“或以此日(伏日)起,有合冰水者, 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京都风俗志》)
此外,绿豆汤,鲜藕、杨梅等食品也都各擅胜场,为人们祛除暑热立下了大功。
怎么样,在炎热的夏天,来一场“以食避暑”的盛宴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sdaojiao.com/post/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