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24式太极拳和杨氏24式太极拳的优点和养生?
杨氏24式太极拳即简化太极拳,其优点是容易普及,适合体弱和老年人练习,也具有初步的养生作用。陈氏24式太极拳有王二平的陈氏24式养生太极拳和冯志强的陈氏混元24式太极拳。王二平的陈氏24式养生太极拳是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的养生太极拳,其中陈氏太极拳有些架势还是比较难练的,适合一般人练习,有较好的养生作用。
冯志强的陈氏混元24式太极拳是在太极拳混元内功的基础上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混元内功须下功夫才能掌握,但确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陈式老架一路和杨式八式太极拳相比,哪一套太极拳养生效果更好?
陈小旺练的就是老架炮锤吧?打的山呼海啸震天响,其实没卵用。都是唬人的把戏!把膝盖骨都练坏了,也没有技击功能。威猛的出拳声音来自多方面的和声,1衣服甩动与空气的摩擦声音,2出拳的同时另一只手拍击身体的声音,3鼻腔的吼声,4跺脚的声音,5肌肉的震颤声音。如果再配合上场馆的回声,地板等的震颤声,那山呼海啸的声音烘托的拳师神乎其神!其实太极的技击功能来自小架,小架不好看,也不好练,但攻击性很强。杨露禅在北京教那些王公贵胄练的太极是把小架动作放大、拉长、放慢。具有良好的的养生功能,但也失去了技击功能。一家之言,不要认真!
无论是陈式、杨氏太极拳,太极乃内家拳。杨班侯曾经指点:一呼一吸乃真太极矣!太极拳运动不在于套路,而是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亦动亦静,刚柔相济、对拔拉长、阴阳二力。方可益寿延年,强身健体。文轩
杨式八十五式和陈式老架一路都很好。练得好都能养生,练得不好则反之。学拳首先要心态好,淡泊名利,意念集中,掌握要领,讲究科学,切勿急于求成,贵在坚持。本人练拳十年,十年中从未生过病,身体健康,这就是养生吧!今年七十余四,我们圈内八十以上老人很多,並不稀奇。
太极好不好在人不在拳,什么拳都能伤身也能养生,关键是你自己的长眼,能分辨好坏,你不一定是厨师,但是你嘴不能不分咸淡,说什么拳好什么架子好的除了人云亦云其实连门都没入,还有的就是门派利益,陈式就一定要跺脚吗?杨式就都不发力吗?虚领顶劲沉肩坠肘这些都是各派都遵循的东西,你做到没有?做错没有?说陈式不好的你练过?杨式不行的你学过?和谁学的?还有的看几个视频就乱评论,表演的东西和实际练习的是两回事,说大架小架这个好那个差的差在哪里了?差的是师傅不是架子,你能找到明白师傅把头肩肘手胯膝脚给你说清楚,你练什么都一样,太极八卦形意共同遵循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包括通背也一样,接触的人多了你就知道不是拳不行,是人不行,雷雷学搏击了有用吗?能知道开合呼吸完整一气圆活灵巧的都是好的对的,做不到的都是错的,人家七老八十依旧猴子一样腿脚轻便,你说人家没功夫,自己疼的下不了地,你说自己是正宗你信吗?身重练更重养,练功容易养功难,得法的人行走坐卧都在练,不得法的练功就是伤身,不吃苦还好,一下苦功把自己练残了,道法自然一气游松松静静最难求,人活一口气佛争一柱香,什么时候把争斗的心放下了,内心清净了,身体能开合了呼吸顺畅深长了,新陈代谢就好了,心肺功能好身体自然强壮,这是科学不是迷信,你非要强给武术排个名次,自己首先就入魔道了,就算你拜的是***,学的是正宗太极,但内心不静,一样是内家外炼,没多少用。
陈氏为现代太极的发源拳种,松活弹抖,窜蹦跳跃,保留了更多原始技击的元素,功架有很低的打法,提倡刚柔并济,多有勇猛发力的表现,到也深合于《拳论》,深合于“道法”但由于更为生动活泼,实际适合年轻人打基础,凡是练过一些陈氏的年轻人,如能深入理论和实战训练,再学其他门派的太极或者八卦武当等内家拳学,会感觉更容易领悟师父所传的深奥哲理和玄妙技巧,功夫也更容易上手。但于养生,个人感觉并非效果最好的选择,正是由于技击的需要,习者往往过度训练,精神紧张,也多受外界伤害,又因身体很好而大多好酒肉,摄入过多,所以,名望高的拳师,为了扛好大旗,晚年多因血管问题而不能高寿(仅为个人观察)
杨氏传说中有很多架势,从37一直到108甚至188,小编并不熟悉,到从原理来说,杨氏实际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实际已经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首先是舒展大方,适合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更高的人群,也使原始技击法门成功地变身为现代养生***平台,这是一个常人难以预料到的伟大创举,它使互相伤害,虚争长短变为文明儒雅,互享道福。并且养生效果达到几近完美的功效,几乎是全球最理想的运动方式!其他各派也都在其基础上继续深入一柔到底的理念,多有优秀作品及教师出现,如吴氏的徐至一先生和李氏的高瑞周先生,还有孙氏及武氏的各位先辈,现今很多老外都已经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养生,小编强烈建议您去习练更柔化的中小拳架,不要以为这种拳架就不能技击,实际可能会更厉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sdaojiao.com/post/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