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养生名句?
苏东坡的养生四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无事以当贵”
也就是说人不要把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看得太重,如果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比大富大贵更能使人延年益寿。
“早寝以当富”
对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特别是早睡早起,比以求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富贵。
“安步以当车”
是说人不要太讲求安逸,应多步行,少骑马乘车。多运动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
主要说,人应该遵循已饥方食、未饱先止的原则,从而达到对美味佳肴不会贪吃无厌。
养生首要是陶冶心性、情操,其次要有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多运动,吃饭七分饱,不挑食,这样自然能延年益寿。
一、无事以当贵。
这就告诉我们在心情上要潇洒大度,随遇而安,不要过分在意荣辱得失。往往考虑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尽量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利于健康长寿,对于来说有利于心理健康,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
二、早寝以当富。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宝贵。
苏东坡四句养生诗?
苏东坡的养生四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无事以当贵”
也就是说人不要把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看得太重,如果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比大富大贵更能使人延年益寿。
“早寝以当富”
对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特别是早睡早起,比以求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富贵。
“安步以当车”
是说人不要太讲求安逸,应多步行,少骑马乘车。多运动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
主要说,人应该遵循已饥方食、未饱先止的原则,从而达到对美味佳肴不会贪吃无厌。
养生首要是陶冶心性、情操,其次要有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多运动,吃饭七分饱,不挑食,这样自然能延年益寿。
苏东坡讲了很多养生的方法,但还是活到六十岁多点就病逝,为什么?
苏东坡去世时六十五,他的弟弟苏辙去世时七十四,他们两人的父亲苏洵去世时五十八岁。
相比较于宋朝人的平均寿命 30 岁来说,父子三人已经算是很长寿的了。
父子三人都活得比较长,说明首先这个家庭基因遗传里,有比较健康的体质,其次,出身地主家庭,后来又都出入仕林,生活条件优越,营养摄取要比普通百姓更好,再加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这也是三人都较为长寿的重要原因。
东坡的确很注重养生,但是他的养生方法,究竟对他的身体是造成了伤害还是带来了益处,很难讲得清楚。
比如有一种特别恶心的“阳丹”,记载在《东坡志林》里,方法如下:
冬至过后,每天先不停地吸鼻子,把鼻液吸到嘴里,然后在嘴里反复漱,一直漱到有甜味的时候再咽下。然后准备三十个瓷的容器,一一尿满,盖好。
等到三十天后打开,容器上面会结有一层细沙,把这些细沙再用水反复过滤至没有骚味,密封储存,一到夏至后再研磨,并和枣肉一起搓成丸。三五天之内,把这些药丸空腹和着酒囫囵吞下。
炼阳丹的关键是,尿满三十个瓷器的过程中要完全禁欲。
不知道你能不能吞得下,反正我是开不了口。
另外在他的诗中,还可以发现他喝罂粟汤的经历,不过不知道是偶尔为之还是有这个习惯。
东坡也提到要养胃,但实际上他经常一吃起来,一喝起来,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通宵达旦更是常有的事。
所以他所谓的养生,颇有些我们现在一边熬夜一边喝枸杞茶的风范。
这样的养生方式,很难说得清,对他的寿命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不请自来。
这道题,让我想起了曾国藩。曾国藩有一套足浴养生法,只要条件允许,几乎每天坚持,备受推崇。然而,让人觉得好笑的是,曾国藩临终前大呼“足麻,足麻”,养脚一辈子,结果“脚麻木了”,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享年不过62。因此,我就笑话那些推崇曾国藩足浴养生者——提倡足浴养生的曾国藩死时大叫脚麻,还只是活了60多一点,你们竟然还推崇他的养生之法?搞笑!
转念一想,傻气的,可能是自己。先来看下养生的定义:
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养生方法能够直接达到的不过是滋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效果,而且,能否达到,有几分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进而帮助人们延年益寿的效果,则是可遇而不可求,还很难以量化。
回到本题,苏东坡的确懂得不少养生之法,但是,谁能保证他的所有方法都是对的?他略通医术,但绝对算不上精通。在湖北黄冈时,他的左手肿胀,自己不能治愈,被蕲水名医庞安时扎一针就好了,所谓“一针而愈”。苏东坡之死,后来不少精通医术的人,多半认为是苏轼自己不太懂医术,胡乱捣腾,把自己治死的。从医理上,这些医学家的见解很可能是对的。
只是苏轼去世时,已是66虚岁,在当时,不算短命,已经很不错了。自从绍圣元年(1094),他被贬到广东惠州,之后在广西和海南贬所呆了六七年,能够活着回来,已经很不容易了。那时的岭南(包括现在的两广),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自然环境恶劣,潮湿闷热,医疗卫生水平不高,人们很容易就生病、挂掉。韩愈当年被贬广东潮州之后,给来送行侄子的诗中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已经准备死在岭南了。
南方的瘴厉之气严重,苏东坡的爱妾朝云就死在了惠州,这跟广东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着极大关系。广西和海南的自然环境更差,被贬到那里,苏东坡已经绝了北归之望了,所谓“余生欲老海南村”。后来,他侥幸遇赦回到北方,而身体已经不行了。友人刘安世在江西遇到苏轼,当时苏轼头发快掉光了,已然“秃翁”一枚。两人一起到寺庙里跟和尚谈天,苏轼在蒲团上坐会儿,就开始打盹,精力已经不行了。刘安世很感伤,觉得苏轼活不长了,只是不好说而已了。等到苏轼的死讯传来,他一点都不惊讶。
我们不能从苏轼的死,推出他的养生之法都无效的结论。毕竟养生之法,不是灵丹妙药,苏轼也非神仙下凡。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医生也会生病会死亡,就得出医生是庸医是笨蛋的结论一样。生病、老朽和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养生之法,能够延年益寿,但是,并不能保证人们长寿。长寿与否,影响因素很多,养生增加一些正面因素,消除一些负面因素,至于效果如何,则是很难控制的。何况,养生难以把影响寿命的所有因素,都照顾到。
以上。
码字不容易,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哈。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sdaojiao.com/post/1539.html